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要闻

地质集团代表总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暨创新成果发布推介会上发布高原高寒矿山生态修复技术

发布时间:2025-03-26 11:25:22 发布人:中煤地质

 

3月21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暨创新成果发布推介会在西安举行。地质集团总工程师、首席专家组组长韩效忠代表总局,正式发布高原高寒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五大核心技术体系,为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区治理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木里矿区:生态治理的“国之大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海生态环境保护,指出“青海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木里矿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祁连山区域,是黄河重要支流大通河的发源地及水源涵养地,海拔4200米,极端低温达-34℃,治理面积64平方公里,包含13处采坑和27处渣堆,占损面积2697.33万平方米。地质集团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建设先行军”思路,积累了丰富的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和经验,自2020年启动木里矿区生态整治,在总局的统筹指挥下,依托“产学研”协同攻关,突破高海拔极寒环境(-34℃、海拔4200米)技术瓶颈,攻克高原高寒生态修复难题,形成可推广的“木里模式”。

 

 
关键技术一:采坑、渣山依形就势地形地貌重塑技术

针对露天开采导致的边坡失稳、地貌破碎化问题,创新采用"依形就势地形重塑+梯田再造+高原湖泊修复"模式,通过碾压、注水固结渣土,形成稳定基质层;解决土地挖毁、边坡失稳、地貌破碎化问题,为冻土修复和水系恢复奠定基础。修复高原湖泊4座,恢复湿地9935亩,治理成本较预估降低50%。

 
关键技术二:生态地质关键层再造技术

首创地质-生态跨学科融合方案,通过人工重构冻土层和地下含水层,攻克冻土层修复、煤炭自燃防控等难题,解决地下水资源污染、冻土破坏、含水层破坏等核心难题,为煤炭资源保护、冻土层恢复和水系破坏提供地质解决方案。

 
关键技术三:多维水系连通技术

从宏观(河流连通)、中观(湿地修复)、细观(孔隙优化)、微观(根系传输)四维重构水系网络,改造渣山障碍26处,修复河道截断问题,恢复水源涵养能力。实现湿地、草甸、人工绿地的全域水系贯通。

 
关键技术四:极寒土壤再生技术

通过1582组对比试验,创新“羊板粪+矿渣+有机肥”原位土壤配方,替代客土方案;筛选披碱草、中华羊茅等4种耐寒草种混播,植被存活率超95%,完成土壤改良与复绿19418.27亩,植被存活率超95%,打破高寒区“一年绿、二年黄、三年死光光”困局。

 
关键技术五:空天地时立体监测体系

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与物联网传感,构建生态指标动态监测网络,实现修复效果智能评估与风险预警。

 
生态经济双赢,模式全国推广
 
 

该项目形成矿山环境治理的“木里模式”,为高原高寒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树立了样板,目前,木里修复地区与周边原始环境实现了有机融合,呈现绿草盈盈、湖水相连、飞鸟回归,一派高原明珠景观,生态效益显著。

目前木里治理方法和模式已应用到我局实施的各类生态环境治理当中,已成功应用于黄河重点生态区(甘肃白银段)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陕西省白河县硫铁矿废水封堵项目等工程。白银工程采用“土壤重构+植被复绿+保水固沙”技术,建设黄河“几字弯”绿色屏障,巩固“绿进沙退”成果。白河项目运用耐酸注浆封堵技术,源头阻断矿山废水,成果荣获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科技进步二等奖、入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适用技术推广名录。

守护黄河安澜是央企使命,地质集团将深入贯彻落实总局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深耕矿山全生命周期地质服务技术,加强“高原高寒地区生态修复技术”等技术的研究,构建“地质—生态—经济”跨域知识引擎,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书写“用科技再造绿水青山”的央企答卷,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文:高知睿

版权所有© 中煤地质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10121号-1

Technical Supported By:北京华瑞天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